男子父亲去世请假未获批强行休假被辞退,法院判公司赔偿

share
2020年1月6日,对于在上海工作的男子来说,是揪心的一天。远在家乡的父亲被查出病情严重,生命垂危。心急如焚的他,深知父亲此刻需要自己的陪伴,于是一大早便怀着沉重的心情,找到主管,当面递交了请假单。在请假单上,他详细说明了父亲的病情和自己迫切需要回家照顾的原因,期望能够得到公司的批准,立刻回到父亲身边尽孝。

然而,第二天,也就是1月7日,公司并未批准他的请假申请。公司给出的理由或许是业务繁忙,或许是其他原因,但这对于男子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一边是病重急需照顾的父亲,一边是不批准请假的公司,在无奈之下,男子还是选择先返回上海,毕竟在他心中,工作也有着一定的责任。

谁也没想到,命运竟如此残酷。就在男子返回上海的途中,电话突然响起,电话那头传来了令人心碎的消息——父亲去世了。那一刻,男子感觉整个世界都崩塌了,泪水夺眶而出。悲痛万分的他,强忍着内心的剧痛,当即决定再次掉头回老家,去处理父亲的丧事。他知道,这是他作为儿子此刻唯一能为父亲做的事情。

经过几天的忙碌,男子妥善处理好了父亲的丧事。怀着疲惫又失落的心情,他于1月12日返回了公司。本以为经历了这一切,生活能慢慢回归正轨,可他万万没想到,等待他的竟是公司的辞退通知。公司以他旷工为由,单方面解除了与他的劳动合同。男子怎么也想不明白,自己因为父亲病重和去世才不得已离开,怎么就成了旷工被辞退呢?满心的委屈和愤怒涌上心头,他怎么也接受不了这样的结果,这才有了后续一系列为自己维权的举动 。

在法律分析解读这一部分,我们将从专业的角度探讨用人单位在员工请假管理方面的规定,以及员工在面对此类情况时所享有的权利。通过深入分析,我们将揭示该公司辞退员工的行为为何违法,并引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相关法律条款来支撑我们的分析。

首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劳动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休息和休假的权利。这意味着,员工在面临家庭紧急情况时,有权申请请假,而用人单位则有义务在合理范围内批准员工的请假请求。

在本案中,男子因父亲病重而请假,这是一个合理且符合人情的请假理由。然而,公司未能批准其请假请求,导致男子不得不返回上海。在返回途中得知父亲去世后,男子再次请假回老家处理丧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五十一条,劳动者在直系亲属死亡时,有权享受丧假。因此,男子有权享受相应的丧假,公司应当予以批准。

然而,该公司在男子返回公司后却以旷工为由将其辞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用人单位可以在劳动者严重违反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情况下解除劳动合同。但是,男子的实际旷工天数并未达到公司规定的解除劳动合同的条件。此外,公司在行使管理权时未遵循合理、限度和善意的原则,未能充分考虑到员工的特殊情况和情感需求。

综上所述,该公司辞退员工的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用人单位在处理员工请假问题时,应当兼顾规章制度与人道关怀,尊重员工的合法权益。同时,员工也应当在维护自身权益的同时,遵守公司的规章制度,通过合法途径解决纠纷。

《案件结果与启示》

在经过激烈的法律争议后,这起因员工父亲病重请假未获批准而被辞退的案件最终有了明确的结局。仲裁委员会和法院的裁决一致,认定该公司的辞退行为违反了劳动法的相关规定,最终判决公司需向该员工支付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

仲裁委员会经过审理认为,虽然公司有固定的请假和旷工管理规定,但在员工面临家庭突发紧急情况时,公司未能体现出应有的人文关怀和灵活性。员工在父亲病重的情况下提出请假,符合人之常情和社会公德,公司应给予理解和适当的宽容。因此,公司以旷工为由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的行为,严重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42条关于员工在法定情形下可以适当延长请假时间的规定,以及第41条关于用人单位不得随意解除劳动合同的条款。

法院在审理此案时,也支持了仲裁委员会的裁决,并进一步指出,用人单位在执行规章制度时,必须兼顾人情世故,尤其是在员工面临家庭重大变故时。公司应该在规章制度的刚性与人文关怀的柔性之间找到平衡点,而不能机械地执行规定,忽视了员工的实际困难和情感需求。

这一案件给用人单位带来了深刻的启示。首先,用人单位在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时,应当充分考虑到员工的个人情况和特殊情况,不应一味地强调制度的刚性,而应更加注重制度的合理性、限度性和善意性。其次,用人单位在处理类似情况时,应当主动与员工沟通,了解情况,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而不是简单粗暴地执行规定。

对于员工而言,这一案件同样提供了重要的教训。员工应当清楚了解自身的合法权益,并在需要时勇敢地维护这些权益。在遇到突发情况时,员工应及时与用人单位沟通,说明情况,争取理解和支持。同时,员工也应了解并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当遇到用人单位的不合理处理时,可以依法采取措施,比如申请劳动仲裁或向法院提起诉讼。

总之,这一案件不仅是一次法律实践的检验,更是对用人单位和员工在处理劳动关系时的一次深刻教育。它提醒我们,在维护自身权益的同时,还需在人情与制度之间寻找合理的平衡点,共同营造一个更加和谐、公平的劳动环境。
share